捌零无损音乐论坛

搜索
查看: 31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与音响(二)音响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09: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人们对声音质量无休止的追求,加上工业设计、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市场上的音响产品琳琅满目,千奇百怪。一些商家为了把这些产品卖出去并获取高额利润,利用声音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强的特点大吹特吹,使得音响器材越发变得神秘。更有一些抱着不可告人目的的“写手”更是推波助澜,通过各种媒介传播那些自己都不理解的“发烧”语言。自以为领悟了其中玄妙的音响爱好者,自称“发烧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无从考证“发烧”这个词汇起源时的本来含义是褒或是贬,但弥散在他们之中的非理性甚至错误的观点无处不在。一些人大肆鼓吹一些虚无缥缈的却是违反声学甚至电学常识的东西,却怀疑最基本的声学常识。随着音响产品的不断普及,这些错误观念越来越蔓延到消费者当中,造成了音响行业的特有的不正常现象。利益的驱动使得个别厂家变本加厉,制造或传播着各种谎言。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使得假洋品牌横行,宣传单上印个老外便成了外国品牌,音箱旁边蹲个老外便成了产品设计师。一些伪科学产品打着国外技术的旗号,将过了时的低劣技术包装宣传一下便大行其道,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趁机在后面煽风点火。宣传上的鼓噪造成普通消费者的茫然,很多技术人员也是人云亦云,不经意地在各种机会以讹传讹。非理性的宣传使得厂商不再重视产品技术和质量,更重视包装和炒作。有几家年销售额近3亿包装成高档形象的公司,其中音箱设计人员却只有一两位,我们不能不怀疑其产品的电声性能。更有的连起码的测试设备和象样的技术人员都没有,仅靠老板一个人的耳朵来调试,这样的音箱到市场上却卖到很高价钱。  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澄清在音响产品的一些错误认识,促使厂商能够回归科学,回归理性,科学设计产品,正确引导消费。也呼吁消费者成熟消费理念,在选购音响器材时不要盲从和轻信,不要盲目崇洋,辨识各种夸大和虚假的观点。在这些错误观点中,有概念方面的,也有器材使用方面的。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述其中几个。
       发烧误区1)什么是“高保真”
       不失真地重放原音是音响器材的终极目标,这也是目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最大程度地接近原音被称为“高保真”,但这个概念只局限在器材方面,不包括录音,下面将谈到这一点。按照这个定义,音响器材不应该对音色进行再次加工。实际上,很多发烧友却将它们分出了“英国声”、“美国声”、“音色温暖”、“音色冷”什么的。我并不否认器材有音色之分,但那肯定不是高保真的器材!要记住,音响器材只需重放,不需要创造,不需要本身的音色。就像彩电一样,它本身并不要有什么偏色,生产时必须要调节白平衡使三基色恰当,没有哪个消费者和彩电厂希望他们的产品偏红或偏绿。彩电上最终呈现的颜色与景物本身的颜色、摄像机的保真度和后期制作等因素有关。音响中音色的创造应是由录音师完成的。由于录音器材的差异与录音师的水平和好恶使得录音有音色之分,有冷、暖之分。所以我认为音源在整个重放环节中是最重要的,它最终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这里的音源不是指CD或DVD播放器,而是指碟片等音乐载体。声音录制的好,即使器材稍差一点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人买了贵重的功放和音箱,却听一些录音很差的不规范碟片,这是舍本求末。就像你买了一台高清晰度彩电,却在山区里信号很差的地方收看,效果还不如你接上信号好的有线电视看普通彩电。前面提到的美国声、英国声什么的,大多是受到不同民族人民性格的影响,或是音乐本身的区别,而不是音响器材的区别。美国的音乐比较凌厉,与他们是一个性格狂放的移民国家有关。欧洲的音乐比较温和,与这些国家人民的稳重含蓄有关。还有些说法,如果在喇叭振膜上涂一层毛茸茸的羊毛等物,他们就说声音温暖;如果是用金属膜,他们就说声音冷,有金属味,这都是错误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这是视觉对听觉造成的影响。正像红色给人以“热”的感觉,而蓝色给人以“冷”的感觉,实际上蓝色不会降低环境温度,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罢了。
        2)有关混响严格来讲,我们听到的好听的声音都不是高保真的,最保真的声音任何人都不爱听。在演奏乐器或唱歌时,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假如你在一个室外很空旷的无混响的地方演奏或演唱,此时听到的是最真实的声音,但效果一定是干巴巴的难听之极。如果你换到一个有混响的大厅,声音马上就圆润、丰富了起来。但是其实此时的声音并不是真实的声音,而是被加工、修饰了的。录音师录制唱片时为了改善音质,必须要人为地添加一些失真,对原音做一些处理,这些处理包括自然混响和人工混响等等。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效果器的运用使我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奇效。所以“高保真”不能扩展到录音领域。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很多人认为听音室应该要有一定的混响时间,并且有一些推荐的数据,如4ms诸如此类。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尽正确的,而应视情况而区分。有两种听音环境:一是音响器材听音室,二是原音听音室。后者如有些音乐厅,它不借助于电声设备的放大,而是直接演奏乐器,讲话,演唱等,这需要大厅有一定的混响时间,来美化音质。但是前者其实一般不需要混响的,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唱片已经加入了混响。实际上只有是“干”唱片的话,才需要听音室有混响。当然我并不提倡在消声室里听音响,这是因为消声室里缺少墙壁的反射,声音不自然,不符合人们日常的欣赏习惯。同样道理,如果房间有足够的混响,那也不需要再搀加电混响。有一次,我在一个混响很大的体育馆里看演出,结果声音浑浊不堪,极不清晰。后来到音箱前仔细一听,发现调音师竟然加入了电混响。以前由于没有电声设备,声音的美化只能靠建筑声学设计来实现,所以提出了混响时间的规定。闻名世界的三大音乐厅,实际上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虽然模拟混响不如建筑混响那样真实、自然,某些场合不能相互替代,但现代演出大多必须借助音响器材,此时,音乐厅混响时间的可以短一些,而且电声器材有很好的可控性,还可以节省对音乐厅声学设计的巨额投资。当然,此时要有足够好的音响设备和调音师的正确操作。之所以要在这里提到这个问题,是为了消除某些“发烧友”对家中听音环境混响时间的错误考虑。实际上,如果你家中听音室是用来听音响的,其混响大多是偏大了的。
        3)谁是“金耳朵”?我承认有这样的人,他们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甚至音乐造诣很深,经常听一些现场音乐(如音乐会),经常听一些不同音乐的器材和碟片,这样会对一些音响器材有些好坏的鉴别。其实因为爱好和工作的原因,我本人也是上述的一员。但如果有人把我拉到一个商店里去评判一套音箱音质怎么样,我说我听不出来。这决不是谦虚,而是因为人通过音响来最终听到的声音是多个因素的综合,这里有最重要的录音的因素,也有碟机、功放、音箱、听音环境的因素。所以很难只给其中一个环节--如音箱--给出准确的评价,除非你让其它环节都相同。在两本不同的“发烧杂志”的两篇不同文章中,两位作者用了相同的器材来鉴赏同样的音乐,当然都尽其能事鼓吹最终的声音多么多么好。但一个作者是在宣传功放,就说这美妙的声音是功放的功劳;而另一个作者是在宣传音箱,当然又说是音箱的功劳。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说法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你怎么由最终听到的声音来证明是谁的功劳呢?就像我们看一台彩电很清晰,如果就此断定是信号源质量好或者是电视机质量好,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使用相同的功放来比较不同音箱的差别或者使用相同的音箱来比较不同功放。声音的主观性很强,是无形的,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暗示而改变立场。如果你在比较两套音箱A和B的效果时,有人对你说:“是不是B的效果比A的效果好?”,你一般会说“是”,否则他会一直讲A比B好在哪里直到你承认为止。还有一次我在调试一只音箱,一个发烧友说这个音箱的某个地方不大好,请你把那个电容减小一点,我却不认为这样。为了说服他,还是过去换了一个其实是一模一样的电容,他一听连呼“好多了”。我告诉他说我没换,整得他满脸狐疑。一位发烧友花巨资买了一对“进口”音箱,回去以后到处炫耀多么好听。可是这个“进口”音箱被电视台曝光为假洋品牌后,他却怎么听都不对劲。所以我们不必迷信“金耳朵”,自己听不出区别不必埋怨自己耳力不济。尤其要警惕那些号称自己“金耳朵”,却抱着某种目的推销自己或产品的人。其实,在音响器材柜台前站班促销的都是品牌厂商自己聘用的直销人员,这些人员在上岗之前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夸大的产品功能与企业的相关信息之外,还有一些欺骗顾客的技巧。很多厂家和商家就是利用了声音的特点宣扬一些虚无的东西,蒙骗消费者。记得曾在一次气功“带功”会上,气功师说练到一定程度会感到一股气流沿着身体的某条脉路走。在他的暗示下,好多学员后来似乎都有了这种感觉。有些“发烧”语言就颇像气功。
        4)怎样算是好音箱音响器材范围很广,这里只讨论音箱。音箱的音质和客观指标是否一一对应?答案是肯定的。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命题,竟有很多人怀疑。他们认为指标好,音质不一定好,反之亦然。那么请问一句:导致音质好的原因除了物理指标外,还会有哪一类因素呢?难道是精神类的因素?但是这里的物理指标决不是简单的几个项目。一些人测试了一只音箱的频响、失真等后数据很好,又试听了这只音箱,发现音质不如另外一只数据不好的箱子,便得出上面的结论,这是以偏概全的错误。实际上描述一只音箱声学性能的指标非常多,还有指向性、瞬态特性、延迟特性、相位特性、谐波比例等等。有些测量非常复杂,有些特性没有通用的仪器测量,有些根本无法得到精确结果,还有些指标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更谈不上测试。目前最经常测量的轴向频响、总谐波失真只是其中最容易得到的测试结果,但这两个还不能完全代表音箱的音质。也就是说,目前的测量内容中,好的数据不是好音箱的充分条件。但它肯定是必要条件!数据好的音箱不一定是好音箱,但数据不好地音箱一定不是好音箱。有的厂家否认这一点,实际上是掩盖他们测试设备的不足。建立一个像样的消声室(低频下限为50Hz)及B&K仪器需投资100万左右,请问国内发烧界的音箱厂们有哪家有这样的消声室?与此同时,一些知名的有悠久历史的国外音箱厂却非常重视数据。笔者测过B&W等国外名厂的音箱频响曲线,出奇的平直,也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它的音质。关于音箱曲线不必是平直的原因,还流行一种说法,说这些测试是在消声室测得的,而听音时是在普通房间,这会在平直的曲线上增加很多峰谷,所以在消声室获得的平直的频响没有意义。这句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知道,音箱是用来最大程度高保真重放原音的,以小提琴演奏为例,希望在同样的环境中,音箱可以替代小提琴的现场效果。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同样的环境”,这把小提琴在不同的环境中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环境其建筑声学参数不同。假定我们把小提琴在消声室演奏的声音归一成一条直线,那么在普通的房间里出来的声音肯定不是一条曲线,而是由于环境原因叠加了很多的峰谷。这是不是说明此时这把小提琴就不保真了呢?显然不是。同样,假定这只音箱在消声室测量下来频响平直(相当于那只被归一化了的小提琴),即说明有机会保真地重放原音,那么放到普通房间里就不保真了吗?其实消声室在音响设计中作为一个必要工具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它更能简单地测量音箱的保真情况,而且其声学模型简单,控制参数少,很容易被复制。消费者在选择音响时,不要简单地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外观豪华而且卖价高昂的音箱不一定是好音箱。我曾经测过一个市售一万多元的假冒洋品牌,其外观集现代音箱奢华之大成-弧形后面板、亮光烤漆、铝制盆架、铝装饰圈等等,结果只看声频响不均匀度很大,明显看得出在分频点处极性接反。而这对音箱却被一些杂志和发烧友吹得神乎其神。一家品牌的某个型号在单元布局上中高音距离有近半米,又怎能使声像定位准确?
       5)对于立体声和虚拟环绕声的误解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一直到最近的环绕声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用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逼真音效。但是,有人似乎听到了器材重放范围之外,违背基本原理的东西。还有人利用声音的主观性来误导听众,将一些低劣的技术吹得神乎其神。而实际上这些说法违背了声学甚至是电学方面的最基本观点。通常所说的立体声实际上只是双声道,这种简单格式在“发烧友”中广为推崇。其实严格来讲,“立体声”这种叫法是错误的,较真起来连“平面声”都称不上,如果忽略音箱中各喇叭之间的距离(如同轴式), 忽略房间的反射,我们听到的声音只是介于两只音箱喇叭单元的一个线段。这种说法可能让很多发烧友们大吃一惊,但事实就是这样的,不信请你抛开想象,仔细地在你家的“立体声”音箱前体会一下。有的“发烧友”听到雷响,觉得其位置就在在头上,而水从地上流;小提琴在肩膀位置拉响,而二胡的位置正好在左膝盖上,这纯属他们的主观臆想,一厢情愿,如果有人在这样误导你,你不要埋怨自己不是“金耳朵”。多声道格式(如DTS和AC-3)造就了环绕声,这使得我们可以听到“线段”以外的更多信息。但这种格式受到了严格的产权保护,其编码方式被软件厂广泛采用。一些厂家无缝可钻,便想起了蒙骗,制造了所谓的双声道环绕声。没想到还真的有人相信,这种“技术”在中国竟然热卖了起来。他们牵强附会了一些声学上的名词,妄图通过一个简单手段赚取丰厚利润。限于篇幅,这里只揭露他的一个错误说法。在他的一个“技术”中,运用了及其夸张的语言,说是运用后两个喇叭能出现AC-3的效果,甚至普通双声道节目通过其处理也能够出现真正环绕声的效果。这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上面分析过了,不论运用什么技术,至多会扩展一下声场,但两只喇叭所发出的声音只能介于这两只喇叭构筑的线段内,不可能出来什么环绕声。究其工作原理,一般是采取两种手段:1.左右声道电频响交错起伏;2.左右声道信号相位交错起伏。这样主观上确实有扩展声场的感觉,但这扩展的声场其实已经失去了声音本来的定位,违反了高保真的最基本原则。推介者却敢说用了以后“处处都是皇帝位(立体声感觉最佳的区域)”,实际上是“处处不是皇帝位”才对。如果你想获得虚拟环绕声的效果其实很简单,你可以马上做个试验:将左右音箱相位接反,就会听到一个扩展的声场。这种做法相信谁都不会喜欢,却成为某些虚拟环绕声的理论基础。他还说如果运用这种技术,能将双声道节目中的隐含的环绕声分离出来并重放,使得即使双声道节目也能出现真实的环绕声,“虚拟环绕声”升华到了“真实环绕声”,这简直是荒谬!目前为止还没有(也不可能)有这种智能话筒,他能分辨出环境声和直达声的区别,又怎么能够提取出来呢?就好像一台彩色电视机,如果电视台发射的是黑白电视信号,无论你在终端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彩色。最近我看到一个名牌厂家的新开发的数码摄像机号称能直接录制出5.1声道的DVD,大家也可以想象这是技术上不可能的。
       6)对于“发烧线”的重新认识在“发烧界”,将传输小信号的导线叫做“神经线”,如碟机和功放之间的连接线。而把传输功率信号的导线叫“发烧线”,如功放和音箱的连接线。为了牟取暴利,生产厂将“发烧线”做得很粗,并将铜线的纯度提的很高(如6N,即6个9-99.9999%),这样到市场上竟然卖到成千上万元!配合宣传上,说这种线对音质的改善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可以使信号无损耗、无曲折地到达终点,音质表现上什么更加“纯净”了,低频更好了,或者高频更好了,不一而足。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以前有人在驳斥过这种观点,理由是音频信号频率较低,普通线不会造成衰减。这里我们换个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原先是在录音棚里面制作完成的。任何唱片的录制完成起码要经过以下步骤:声源直接声及房间反射声-麦克风-很长的麦克风接线-线路很复杂的各种效果器-线路更加复杂的调音台及内部的各种处理-线路复杂的刻录机。在重放时,还要经过线路复杂的功放机。这里反复强调的“复杂”是指信号走过途径的曲折。所以无论你在终端作多少补救工作都将是徒劳的。就好比你买了一张清晰度很差的VCD碟片,无论你更换多少高清晰度的电视机,最终的图像效果还是不会因此变好。抛开前端的因素,我们再从音箱角度分析一下。我们知道,音箱里面都有由电感、电容、电阻等元件构成的分频器,所有的信号都要经过这里,不用说这些电感的线长有多少,线径有多细,单看这些元件的引脚多细就行了。如果再往下,就说到喇叭了,你可知道最终所有的信号又要经过一个由细长导线构成的音圈?所以强调音箱线的粗度和纯度于事无补。就像河里流淌的清水,如果中途遇到泥沙,最终还是会变得浑浊,硬强调前面水的纯净是没有意义的。经常会有人告诉我用了什么线效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就对他说那是心理作用或受到暗示。当然也不是什么导线都能做为音箱线。其关键指标是电阻,在定阻输出时,电阻过大会使功放的阻尼不够,喇叭低频控制力不够,听上去浑浊和失真。实践证实,音箱线电阻小于音箱阻抗的1/10,对听感上均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家庭使用时由于长度不是很长,市售的音箱线基本都能满足需要。
       结语:其实弥散在“发烧圈”里的奇谈怪论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述以上几个。每一个行业在推销其产品时为了达到目的都会使用一些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商业词汇,这种行业在音响业尤其严重,以至于到了“谎言说了一千遍便成了真理”的地步。这要求一方面消费者要去掉崇洋心理,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不要被豪华的外表的虚高的价位所蒙蔽;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和工程技术人员正确引导。我们相信,随着行业的净化,消费者的鉴赏水平的提高,音响行业终会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0-6-8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写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10-3 16:20:49 | 只看该作者
太实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0-10-22 08:26: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1-12-15 22:17:20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高保真,就是能够高保真的回放优异的音乐大厅或者高手制作优良的乐曲······器材能够接近完美回放我想听的声音,就是高保真,而不是原音是AAA,器材自行改变成了AB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4-11 15:03: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不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7-2 10:12: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捌零无损音乐论坛

GMT+8, 2024-11-23 15:57 , Processed in 0.10517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80wusun.com

© 2019-2024 80wusun.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